新闻中心Press Center

国内外专家学者齐聚三门峡 共筑新能源蓝天梦

发布时间 : 2017-08-21 10:07:59

  第八届速达节能新能源科技研究院专家科研交流会召开

  70余名专家共聚一堂 助力三门峡科技发展

  近日,在第八届速达节能新能源科技研究院专家科研交流会上,参会专家学者们为三门峡带来了新能源领域最新最前沿的专业演讲,共同为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建言献策,共绘蓝图。

  日本近畿大学金光滋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曹秉刚教授、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马鸣图教授、长安大学刘生全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曹军义教授、西南大学梁新成博士、渭南师范学院李海龙教授等70余名国内外新能源领域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围绕汽车节能与环保、电动汽车科技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探讨。

  开幕式上,三门峡市副市长孙继伟对参会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及感谢。孙继伟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打造省际中心城市,强力推进转型创新发展,全市经济社会呈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新能源汽车是河南省经济转型的支柱产业,也是三门峡市转型创新发展的新亮点。速达电动汽车项目在各位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已进入收获期,目前正按照计划推进,希望各位专家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三门峡,并带动更多的科技人才关注三门峡,在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相互合作、相互支持,为三门峡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三门峡市副市长孙继伟致辞

  三门峡速达交通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红宇作工作汇报

  坚定新能源发展方向 为国家节能环保事业作出贡献

  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装备工业处副处长田应军出席了交流会并讲话。他表示,速达公司要利用新能源发展的重大机遇,科学布局,统筹推进,坚定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向,要逐步发挥产业优势、壮大产业基础、完善产业链条。

  三门峡速达交通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红宇介绍了公司近一年来的发展情况及未来规划。李红宇说,三门峡速达交通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专业从事汽车节能环保及新能源汽车高科技技术与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过去的一年,公司持续夯实研发基础,技术创新取得新成效;注重功能实效,产品技术升级有了新突破;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开展国际合作有了新收获;以项目为抓手,加快实施年产10万辆电动汽车项目。发展汽车节能环保及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战略新兴产业,良好的机遇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未来速达公司将进一步发展自己,力争跻身国家重点民营企业,为国家的节能环保事业作出贡献。

  河南速达电动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西富在交流会上对河南速达电动汽车科技有限公司项目进行了介绍。他从项目整体、进度核心、技术优势、整车团队优势以及未来远景发展等多个方面对公司情况进行介绍。张西富说,速达经过多年核心技术的积累和持续多年的持续投入,产品技术的成熟性在国内具有明显的领先性,公司现在拥有基于轿车整车,并首先应用于电动汽车的设计开发流程与标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速达电动汽车拥有突出的产品优势和极强的市场竞争力,也是速达电动汽车事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保障。

  河南速达电动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复活致辞

  坚持以科技引领企业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共同发展

  此次交流会上,9位国内外专家根据自己的专业领域,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同与会人员分享了他们一年来的科研成果,同时介绍了各自的工作经验和体会,阐释了科研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科研为实际应用服务的理念。

  其中,金光滋教授议题为《Evs. In Green Grid——many a little makes miracle——cont》;马鸣图教授议题为《汽车轻量化和高强度钢的应用》;刘学全教授议题为《我国甲醇汽车运行现状》;西安交通大学曹军义教授议题为《综合改进阻抗模型与自适应粒子滤波的动力电池荷电状态估计方法》;西南大学梁新成博士议题为《车载电池的温度控制研究》;长安大学叶敏教授议题为《两轮独立驱动电动车协调控制策略研究》;西安科技大学文建平副教授议题为《电动汽车主从分布式电池管理系统开发》;渭南师院赵教练博士议题为《智能网联电动汽车信息安全》;西安交通大学王斌博士议题为《电动汽车升压型复合电源能源管理系统开发》。

  河南速达电动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复活全面总结了速达公司的发展成绩和经验,并立足实际从产业园的布局、产业链的布局、市场的布局等多个方面对速达公司提出了发展目标。他表示,速达科技,造福人类创造蓝天梦想,一直是速达人共同的目标。近年来,速达公司始终以科技引领企业发展,紧紧围绕汽车节能环保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广泛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取得了一批科技创新成果,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未来速达将始终坚持创新、绿色、开放的发展理念,紧紧抓住10万辆电动汽车项目核准批复、加快建设的大好时机,创新工作思路,拓展与各科研院所和专家学者的合作渠道,扩大合作领域,提升合作质量和水平,通过项目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